>
网站首页期刊介绍通知公告编 委 会投稿须知电子期刊广告合作联系我们
最新消息:
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中Hp阳性对表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杨静1  冯庆涛2  杨铸锋1  龙润1  杨金国3  郭虹忆1 
单位:1. 河北省中医院 消化内镜科, 河北 石家庄 050011;
2. 河北省中医院 功能科, 河北 石家庄 050011;
3. 河北省中医院 脾胃病二科, 河北 石家庄 050011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大鼠 
分类号:R573.4
出版年·卷·期(页码):2018·37·第六期(1041-1044)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中Hp阳性对表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各20只。其中对照组大鼠用生理盐水2 ml灌胃,1次·d-1,共14周。模型组大鼠灌胃前禁食12 h,给予配制好的抗生素(灭滴灵、四环素和丽珠得乐混合液2 ml·只-1·d-1)连续3 d灌胃清除胃内杂菌,第4天起给予吲哚美辛溶液(2 ml·只-1·d-1)进行连续2 d灌胃破坏胃黏膜屏障,再给予大鼠水杨酸钠和乙醇混合溶液(2 ml·只-1·d-1)灌胃,连续8周,制作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实验组大鼠在模型组基础上,给予大鼠Hp菌悬液2 ml灌胃,1次·d-1,连续6 d。采用HE染色法和Hp检测观察大鼠胃部炎症和Hp阳性情况,采用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实验组大鼠胃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细胞萎缩破裂或空泡。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中大鼠胃黏膜中腺体减少及损伤更为严重;大鼠Hp阳性率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大鼠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蛋白表达和平均光密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Hp阳性明显加重胃黏膜的损伤程度,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Hp阳性胃黏膜损伤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表达明显升高。

参考文献:

[1] 林幸清,汪欣,赵一举,等.胃部疾病患者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3):397-399.
[2] 付利然,张士金,郭伟胜.益气化瘀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对细胞周期蛋白E表达和肿瘤标记物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10):2718-2720.
[3] 李玉玲,吴庆和,黄穗平.香砂六君子汤合艾箱灸对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动素影响的实验研究[J].四川中医,2017,10(35),61-63.
[4] 乐嫣,项明洁,张华.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在胃相关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6,23(1):12-14.
[5] 柳青.自拟胃安方对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J].四川中医,2017,9(35),75-77.
[6] 朱剑峰.化肝煎加减联合叶酸对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蛋白酶原、白介素族及MDA水平影响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6(35),1580-1582.
[7] 董安山,潘兆宝,吉华青,等.四联疗法联合胃复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重庆医学,2017,46(9):1257-1258.
[8] 郭渝新,杨鹏,张三印,等.复方陈香胃片对慢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病理形态学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3,24(3):244-247.
[9] 房静远,刘文忠,李兆申,等.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07,18(2):58-63.
[10] 柯月,梁灿灿,纪文静,等.新疆地区不同民族间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6(14),2355-2358.
[11] 陈东.胃黏膜组织TNF-α及iNOS表达水平与胃炎发病及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5(3):370-373.
[12] 黄建民.13C呼气试验和血清学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的结果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6,23(12):1481-1482.
[13] 党民卿.萎胃灵1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中医证候及病理组织学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6,29(7):1-3.
[14] 孔振.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7(7):14-15.
[15] 刘娜,江伟,唐静.溃疡方对乙酸胃溃疡大鼠TFF1、EGF和EGFR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4,49(1):51-54.
[16] 黄良通,袁海源,梁达荣.优拓敷料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治疗儿童Ⅱ度烫伤效果观察[J].现代医学,2017,1(45):55-58.

服务与反馈:
文章下载】【发表评论】【查看评论】【加入收藏
提示:您还未登录,请登录!点此登录
您是第 414920 位访问者


copyright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联系电话:025-83272481 83272483
电子邮件:
bjb@pub.seu.edu.cn

苏ICP备09058364